“十五五”刚开局,中国经济的“核心考题”就摆到了台前——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的12项战略任务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稳稳放在了第一顺位。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我第一反应就是想起两江新区赛力斯汽车工厂的场景:机械臂像“绣花针”一样精准对接零部件,AGV小车在车间里自动穿梭,每两分钟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这个年产能30万辆的“智慧工厂”,不正是实体经济“老树根发新枝”的活例子?
其实不用翻数据,实体经济早就在咱们生活里“扎了根”。你楼下卖小面的阿姨,靠早餐店供孩子上大学;小区旁装修队的师傅,凭手艺在城里买了房;工厂里的工程师,用编程让生产线“变聪明”——全国4亿多就业人口里,超过一半都在实体经济领域讨生活,它是普通人的“饭碗兜底石”。
再往大了看,实体经济更是中国经济的“抗风险铠甲”。“十四五”以来,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宁波舟山港的桥吊彻夜亮着灯,集装箱堆成“小山”,把“中国制造”运到全球;青海德令哈的光伏产业园里,数万面镜面拼成“太阳海”,每年发的电够100万户用一年;连路透社都忍不住说,中国的产业政策“织”出了精密供应链,让咱们在贸易竞争里更有底气。
为什么实体经济能成为“十五五”的“头等大事”?不是因为它“传统”,而是因为它“踏实”——数字经济再火,也要靠实体经济落地;虚拟经济再热,也要以实体经济为根。就像重庆人吃火锅,不管蘸料怎么变,锅底的牛油香才是魂——实体经济就是中国经济的“牛油锅底”,味道正了,才能吸引全球的“食客”。
那“十五五”要怎么把实体经济“做扎实”?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给出了“四大招”:先是让传统产业“焕新”,把钢铁厂改成智能工厂、纺织厂变成定制车间,未来5年要给传统产业新增10万亿市场;接着是让新兴产业“长大”,把新能源、新材料做成“支柱”,量子科技、生物制造这些“未来产业”要提前布局,10年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再是让服务业“增效”,让物流和工厂“联上网”、设计和农户“搭上线”,让服务业成为实体经济的“催化剂”;把基础设施“补全”,5G基站要覆盖到乡镇,特高压电网连起东西部,智能交通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实体经济的“血管”更通畅。
有人说,现在是“流量时代”,实体经济会不会“过时”?其实恰恰相反——流量是“浮云”,实体经济是“土地”,只有土地肥沃,才能长出参天大树。从赛力斯工厂的机械臂到德令哈的光伏板,从宁波港的集装箱到重庆小面的烟火气,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经济,才是中国经济穿越风浪的“定盘星”。
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十五五”的大幕已经拉开,车间里的机械声、港口的汽笛声、田野里的农机声,这些“实体经济的脉搏”,正在拼成中国经济的最强音。只要我们把根基筑牢,把产业做深,把产品做精,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一定会在风高浪急的大海里,稳稳驶向更广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