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神舟二十号乘组结束太空任务返回地球的日子越来越近,全国网友的“太空牵挂”里,东风着陆场成了最受关注的“终点站”——作为此次返回任务的“最后一公里守护者”,这里早已拧紧了“实战发条”。

11月2日,央视新闻镜头扫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旁的戈壁滩:搜救直升机的螺旋桨刚刚停转,机身上的灰尘还带着沙漠的温度;地面处置队的队员正围着模拟返回舱调整破拆工具,扳手碰撞的声音在空旷的场地里格外清晰;医监医救组的护士蹲在救护车旁,把应急毛毯再理一遍——每一个动作都像提前“刻”进了肌肉记忆。

“最近半个月,我们每天都在练‘极端情况’。”负责空中搜救的飞行员揉着被防风镜压红的眼角说,上周沙尘暴演练时,他们在能见度不足50米的黄沙里飞了三圈,直到能仅凭返回舱的红外信号精准定位;夜间演练更“狠”——关掉所有辅助光源,只用beacon信号找落点,“现在闭着眼都能听出信号的方位”。

地面的准备更“细”:通信保障组的技术员把每一台设备的续航时间都记在手腕上的便签纸里,“万一遇到信号中断,得立刻切换备用频道”;工程队的师傅蹲在轮胎旁检查胎压,“戈壁滩的石头尖,最怕扎破胎耽误时间”;就连医监医救组的急救箱,都提前换了“沙漠版”——退烧药要选耐高湿的,止血带得用加厚款,“英雄们在太空熬了这么久,我们得把‘接回家’的每一步都磨成‘无缝衔接’”。

其实早在一个月前,着陆场就启动了全要素实战演练:从“舱落瞬间”的直升机悬停,到“人到身边”的担架转移,再到“快速撤离”的路线规划——每一个环节都要过三遍“筛子”:有没有遗漏的风险?有没有优化的空间?有没有“万一”没覆盖到?用着陆场负责人的话说,“所谓‘准备就绪’,不是‘准备好了’,是‘准备到不能再准备’”。

网上有网友留言:“每天刷好几次返回时间,就等着看英雄们出舱笑的样子。”这种“全民牵挂”,早就在着陆场的风里藏着——跑道边的标语牌换了新的:“等你们,平安回家”;食堂的保温桶里,一直温着姜茶;连门口的保安大叔,都把“神二十返回时间”记在笔记本第一页。

当夕阳把戈壁滩染成橘红色,搜救直升机再次起飞,机翼掠过之处,沙粒扬起又落下。此刻的东风着陆场,没有“彩排”,只有“实战”;没有“大概”,只有“精确”——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那一句最温暖的话:“欢迎回家,我们的太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