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收纳师”成了家政圈里的“新名词”——帮人把堆成小山的衣服理出秩序、让塞满杂物的柜子“扩容”、甚至替别墅客户搞定搬家后的“复位魔法”。听起来像“高级家务”,却有人靠这个月入过万,更有意思的是,不少收纳团队里,90%都是想兼顾家庭的宝妈。
但这份“既能赚钱又能陪娃”的工作,真的像朋友圈传的那么“轻松”吗?和五位90后收纳师聊下来才发现,那些“月入1.5万”的标签背后,藏着太多没说透的“生存细节”。
从“被骂贵”到“被留饭”:成就感是熬出来的“信任费”
31岁的瞿莉娟在深圳做了4年收纳师,现在平均月入1.5万,但她最难忘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一个“反转客户”——
2019年刚入行时,她收费80元/小时,客户总拿“保洁才50”怼她。有次接了个“乱到窒息”的家庭单:客户家有两个孩子,老公爱买东西,衣柜门都关不上。她报了近4000元的价,老公当场拍桌子:“这钱够请8次保洁!”第一天整理完,家里还是乱哄哄的,老公下班回来脸拉得老长;结果第二天全部收尾,衣柜里的衣服按季节挂得整整齐齐,抽屉里的玩具贴了标签,老公直接钻进厨房煮饺子:“之前是我不懂,专业的事真得找专业人。”
现在她的团队能接1.3万的别墅单,但这份“被认可”,是从“被质疑”里磨出来的——“最开始客户觉得我们是‘收智商税’,现在老客户会说‘没你整理,我家根本没法住’。”
不是“有手就会”:新手期的坑,很多人熬不过
北京宝妈唐糖转行做收纳师的初衷很简单:“不想再熬夜加班,想多陪孩子。”但上户第一天就傻了眼——
客户花150元/小时下单,她作为新手只能拿50元;连续弯腰整理8小时,腰腿疼得晚上翻不了身;周六日单多,想陪孩子去公园都得推掉。“我之前做广告,以为收纳是‘叠叠衣服就行’,结果要记客户的习惯:有的要按颜色分类,有的要按场合,还要说服老人‘断舍离’——新手不敢碰客户的私人物品,站在旁边手都抖,我们培训的30个人,现在只剩5个在做。”
北五环开工作室的贝贝更清楚“新手的坎”:“我们招过100个学员,现在还在做的只有30个。收纳不是‘叠整齐’,要懂空间规划——上次给客户做超大衣帽间,14个整理师做了4天,先量尺寸、改衣柜格局,再分类挂衣服、贴标签。新手扛不住这种强度,要么嫌累,要么嫌赚得少,熬不过三个月就走了。”
自由的代价:订单不稳定,得“东边不亮西边亮”
瞿莉娟的“月入1.5万”,其实是“旺季撑起来的”——换季时订单排到下周,淡季能连续两个月没单。去年她停了58同城的广告,六七月份没活干,只能去做销售“填坑”;唐糖现在一边做收纳,一边拍短视频涨粉,想“不再被机构抽成”;贝贝的工作室除了上门服务,还卖收纳用品、做培训:“光靠接单打零工,根本扛不住订单波动。”
00后小王老师在上海做收纳师,刚毕业就月入过万,但她的“自由”是“用细节换的”:“我每次给客户做收纳,都会做60页PPT——统计衣服数量、画衣柜格局图,甚至帮客户选收纳盒。上次帮客户整理书房,不小心碰松了玻璃画像,客户被刮到,我立刻下楼买药膏,后来我们成了朋友,她每周都找我整理。”
行业的乱与盼:证书≠能力,信任才是“长久饭票”
最让收纳师头疼的,是“行业没有统一标准”——有的收纳师报200元/小时,实际连“断舍离”都不会;客户找收纳师,往往“用了一段时间才知道好不好”。从金融行业转行的何泽,现在是杭州一家收纳公司的资深顾问,他说:“我们团队有硕士设计师,就是想做‘有技术壁垒’的服务——比如别墅单,要提前一周踩点、出设计图,三天服务收3万,客户愿意付这个钱,是因为我们能让‘乱屋子’变成‘会过日子的家’。”
贝贝现在最盼的,是“行业能有个‘准入门槛’”:“现在证书满天飞,但很多人有证没经验,客户被一次,就会觉得‘收纳师都是坑’。我们做的是‘信任生意’,只有让客户觉得‘找你值’,才能长久。”
其实收纳师的故事,说到底是一群普通人“找生活平衡点”的尝试——宝妈想兼顾家庭和收入,年轻人想从“内耗工作”里逃出来,甚至金融从业者想换个“看得见成就感”的事业。他们的“月入过万”,不是“躺赚”,是熬出来的经验、拼出来的体力、攒出来的信任。而那些“自由”的背后,是“接受不稳定”的勇气,是“把小事做到专业”的坚持。 就像瞿莉娟说的:“客户说‘你整理的家,比我自己弄的还舒服’,这比赚多少钱都开心——我们做的不是‘整理物品’,是帮人整理‘生活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