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9月26日,会议部署的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如今满一周年。这份“政策答卷”写在哪儿?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披露的税收数据里,藏着最直观的答案——那些跳动的数字不是枯燥的增长曲线,是企业车间的机器轰鸣、景区里的游客笑声、商场里的消费热度,是经济回暖的“真实体温”。
作为经济的“纸面镜像”,增值税发票的变化最能“照”出市场活力。去年三季度全国企业季度销售收入增速仅0.4%,到今年三季度已爬至4.4%,像给经济踩了“稳步油门”;税收收入更在去年10月实现“拐点”——此前连续七个月负增长,之后一路“转正”,今年2月起连续八个月正增长,二季度涨2.6%、三季度跳至6.9%,这波“加速度”里,是企业敢接单、消费者敢花钱的信心在回升。
资本市场的“热乎气”,从税单里“冒”得最明显。一年来资本市场服务业税收涨56.8%,证券交易印花税直接翻了倍(110.5%的增速),背后是8、9月份日均2.3万亿、2.4万亿的成交额,还有A股总市值破100万亿、上证指数创十年新高的热闹。就连保险行业税收都涨了13.3%,股权转让、限售股转让的个税也跟着往上走——市场活了,企业和个人的“钱袋子”也敢动了。
企业的日子好不好,看“压舱石”制造业就知道。一年来制造业税收涨5.4%,占全部税收的31%,尤其是铁路、船舶这些高端制造领域,税收直接涨了31.5%。大连1026家汽车制造企业最有发言权:一年开票686.9亿元,涨21%,购进设备和原材料更是涨了33.6%——这是在“攒劲”扩产能、抢订单啊。文旅产业也在“回血”:四川阿坝的九寨沟、黄龙等景区今年接待956.9万人次,门票收入涨22%,餐饮住宿行业开票涨15.3%,文旅相关产业也涨了5.6%——游客回来了,商家的算盘又拨得响了。还有信息传输、科研这些新兴行业,税收分别涨15.3%、13.2%,新动能正在“跑起来”。
“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的“两新政策”,更是把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撩起来了。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的金额涨9.7%,高技术制造业更是涨11.8%——这是在“升级装备”拼未来;消费者那边更实在:冰箱零售涨55.4%、电视机涨35.3%,家里的旧家电换成新的,商场里的“烟火气”更浓了。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黄立新说得直白:“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不是虚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它接住了经济的“阶段性挑战”,让发票数据稳了、企业盈利好了、消费活力足了。那些数字里没有空话,是车间里转起来的机器、景区里飘起来的导游旗、商场里响起来的收银声,是经济向好的“真实心跳”。
说到底,政策的效果从来不是写在文件里的,而是落在每一笔交易、每一张发票、每一份税单里的。一揽子增量政策的“答卷”,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是楼下餐馆恢复的排队,是工厂夜里亮着的灯,是商场里摆出来的新家电,是普通人日子里越来越浓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