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十五五”规划建议推上了全球媒体的“热词榜”。从西班牙《世界报》的“战略路线图”,到哈萨克斯坦媒体的“确定性绿洲”,105家海外媒体的报道里,“五年规划”“高质量发展”“绿色创新”“高水平开放”这些词被反复提及——当世界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方向时,中国的下一个五年,成了最受期待的“机遇坐标”。
第一份机遇:“五年规划”里的“确定性”对很多海外媒体来说,中国的“五年规划”从来不是“抽象的文件”。西班牙《世界报》的文章写得实在:“对中国老百姓而言,每一个五年规划都结着‘民生的果实’——从‘十四五’的脱贫攻坚让1亿人告别绝对贫困,到高铁网覆盖95%的人口,五年规划把‘发展’变成了‘楼下的超市’‘门口的地铁’‘孩子的新学校’。”
古巴国际政策研究中心的中国问题专家爱德华多·雷加拉多看得更远:“‘十五五’是中国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台阶’——前有‘十四五’打下的经济基础,后有2035的战略目标,这五年,中国要把‘稳增长’和‘谋长远’拧成一股绳。”
当全球陷入“政策短期化”的焦虑时,中国的“五年规划”成了“确定性的锚点”。巴西《论坛》杂志直言:“国际形势越乱,中国的‘长远眼光’越珍贵——你永远能从中国的五年规划里,找到‘未来五年要做什么’的清晰答案。”吉尔吉斯斯坦副埃迪尔·拜萨洛夫的话更直接:“中国是全球经济的‘引擎’,它的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中亚地区的就业、贸易和增长——我们能不盯着吗?”
第二份机遇:“创新+绿色”里的“高质量”如果说“五年规划”是“骨架”,那“创新”和“绿色”就是中国发展的“血肉”。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的文章点出了中国的“转型逻辑”:“过去中国靠‘人口红利’,现在靠‘创新红利’——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4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世界第一,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50%,这些‘新赛道’,已经成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主引擎’。”今日欧洲新闻网站更关注“创新的协同力”:“中国不是让企业‘单打独斗’,而是把高校的实验室、企业的生产线、研究机构的大脑‘串’起来——比如华为的5G技术,就是和清华大学、中科院联合研发的结果。这种‘产学研一体’,让‘创新’从‘实验室’走进了‘车间’,变成了‘能赚钱的产品’。”
而“绿色”则是中国给世界的“另一份礼物”。伊朗“亚洲新闻”网站评价:“中国的‘美丽中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钢铁厂装上了‘智能减排系统’,化工厂变成了‘零污染园区’,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占全球的30%。”中欧数字协会路易吉·甘巴尔代拉断言:“未来五年,中国会在‘绿色创新’上,给世界立个‘可复制的标杆’——比如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已经销往100多个国家;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让欧洲的电动车成本下降了20%。”
第三份机遇:“开放+一带一路”里的“共同发展”世界盯着中国的,还有“开放”的诚意。加拿大“数字杂志”网站列了一串“开放成绩单”: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服务业开放扩大到200多个领域、21个自贸试验区覆盖全国、海南自由贸易港启动“零关税”政策——这些“实打实”的措施,让“中国的活力源于开放”成了全球共识。
更让发展中国家兴奋的,是“一带一路”的“升级版本”。《今日巴基斯坦报》的文章说:“过去‘一带一路’是‘修桥铺路’,现在是‘数字联通、绿色合作’——巴基斯坦的光伏电站年发电量够100万户家庭使用,东南亚的5G网络让当地电商卖家直接对接中国的‘双11’市场,非洲的风电项目让肯尼亚的电价下降了30%。”土耳其安卡拉全球咨询集团总裁居尔叙姆·阿克布卢特最有感触:“中国的开放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共赢’——我们的企业参与了中国的新能源项目,赚了钱,也把土耳其的樱桃、无花果卖到了中国的超市里。”
中国的规划,是世界的“机遇拼图”其实,世界对“十五五”的热捧,本质上是对“中国模式”的认可:当很多国家陷入“短期政策摇摆”时,中国用“五年规划”的长远眼光,把“民生”“创新”“开放”写进每一步;当保护主义抬头时,中国用“绿色创新”的硬实力,把“高质量发展”变成“全球共享的蛋糕”;当不确定性加剧时,中国用“一带一路”的真诚,把“自己的发展”变成“大家的发展”。
对世界来说,“十五五”不是中国的“下一个五年”,而是“我们的下一个五年”——因为中国的规划里,藏着“你能参与的机遇”:德国企业可以参与中国的“绿色工厂”改造,东南亚企业可以加入中国的“数字经济”生态,非洲企业可以把农产品卖到中国的“大市场”。
就像古巴专家雷加拉多说的:“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当“十五五”的热词变成现实,我们会看到:中国的下一个五年,是14亿人的“幸福升级”,更是全球的“机遇升级”——毕竟,在这个互联互通的世界里,“中国好”,才是“大家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