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育迟缓的话题又撞进了家长们的视野——11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育迟缓儿童照护者技能培训(CST)国际研讨会在重庆召开,来自全球妇幼健康领域的专家凑成“智囊团”,聊的核心就一个:那些发育迟缓的孩子,最该抓的“训练场”,其实是家里的“日常”。

会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李廷玉教授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人都静了下来:“这些年,包括自闭症在内的发育迟缓、障碍患儿发病率一直在往上走。5岁前的孩子,问题大多出在四大块——跑跳之类的大运动、拿勺子穿珠子的精细动作、说话表达、跟人互动的能力,不少还是全面性发育迟缓,等5岁后可能就会被诊断为智力障碍。”

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之前跟诊过儿童医院的发育门诊,上午30个号里,有12个是来查发育迟缓的。家长们的困惑都差不多:“我该送孩子去机构吗?”“在家我根本不知道怎么教?”但这次研讨会的专家们统一说了:“家庭才是最有效的干预场景。”

根本不用把训练搞得“像上课”。李廷玉教授举的例子特别接地气:练语言,就每天吃饭时问“宝宝,今天的饭是甜的还是咸的?”;练精细动作,让娃自己扣外套扣子、用筷子夹花生米;连社交能力都能“顺便练”——娃想要玩具闹脾气时,别直接递过去,先问“你是不是想要那个小熊?”引导他用语言表达需求,这不就是在学“怎么跟人沟通”吗?

我想起去年采访的一位九龙坡妈妈,孩子3岁还不会说完整的句子,确诊是语言发育迟缓。医生教她“把训练藏在日常里”:出门指着树叶说“这是绿色的”,洗澡时说“水是温温的”,睡前讲绘本时故意留个“悬念”让娃接话。坚持了半年,娃居然主动说“妈妈,要喝牛奶”,她当场哭了:“原来不是我没本事,是之前没找对方法。”

重庆的医院已经在往基层“铺”这些专业技能了——先在巫山、长寿培训了一批基层医护,接下来要覆盖更多区县。不光是重庆的家长,他们还在搞全国多中心合作,甚至把培训延伸到了“一带一路”的国家。用医院党委赵晓东的话说:“我们要做的不是‘治病’,是把‘专业照护’变成家长手里的‘工具’,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熟悉的家里,慢慢追上成长的脚步。”

其实对家长来说,最需要的从来不是“高大上”的理论,而是“能落地”的方法——毕竟,那些陪娃吃饭、玩游戏的时光,才是最珍贵的“治疗”。就像会上一位外国专家说的:“最好的照护,就是让孩子觉得‘我在玩’,而不是‘我在训练’。”

这或许就是这次研讨会最实在的意义:把“专业”放进“日常”,让每个家庭都有能力,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训练师”。

发育迟缓儿童发病率逐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