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广州番禺某小区业主群里的一张图,差点把整个小区的神经绷断——画面里,一个流浪汉站在住户家门口,屋里的12岁孩子正举着扫帚“驱赶”,门框上的卡通贴纸、楼梯转角的消防栓,甚至扫把上的裂痕,都是业主家的真实场景。发图的妈妈急得在群里喊:“我家娃独自在家,保安怎么没拦住人?”
群里瞬间炸了:有人@物业要调监控,有人说“我家也在3栋,赶紧锁门”,还有邻居已经穿好鞋要上门帮忙。直到一位做平面设计的业主@她:“姐,你看流浪汉的衣角——真实照片的边缘会有光影过渡,这图的边缘有点‘发虚’,像代表本人观点的。”
一开始妈妈压根不信:“我家娃才12岁,连手机滤镜都玩不明白,怎么弄假图?”直到其他业主翻出短视频平台的教程——只需打开某AI生图APP,上传一张自家门的照片,输入“流浪汉站在门口,孩子举扫帚”,3秒就能生成和真实场景无缝衔接的图。妈妈赶紧揪着娃问,才知道是娃用手机里的“AI画画”工具做的“玩笑”,自己急昏了头没核实就发了群。
这场“AI整蛊”不是第一次闹乌龙。上个月安徽铜陵的张女士,用代表本人观点“流浪汉卧在自家餐厅”的图发给老公,对方一看就急了:“家里进贼了!我马上报警!”派出所连夜派了3个民警上门,撞开门才发现,餐厅里只有刚煮好的小米粥——张女士被民警批评:“你这是浪费公共资源,要是真有老人走失、火灾这样的急事儿,警力被占了怎么办?”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股风居然是从海外刮来的。10月TikTok上先火了“#homelesanprank”(流浪汉整蛊)标签,青少年用Snapchat的内置AI工具生成图,发给父母拍他们的惊慌反应,最高一条视频获赞8万。国内平台很快跟上,不仅有成品视频,还配了“一键生成同款”的链接——用户刷到类似内容,点一下就能上传自家照片,生成“流浪汉闯家”的图,甚至能加“动态效果”,让流浪汉“动起来”。
这玩笑已经越开越“出格”:美国马萨诸塞州有妈妈收到图后打911,导致8辆警车鸣笛出动;俄亥俄州两个14岁的孩子,因为给奶奶发AI图导致老人心脏病发作,被少年法庭以“引发恐慌”起诉;国内浙江嘉兴还有人用AI伪造“女儿被抱走”的寻人启事,结果被依法行政拘留5天。
北京市大道政通律师事务所的韩鹏律师说了,别以为“没直接报警”就没事——要是你明知家人会信以为真、进而报警,就算“间接故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能处5到10日拘留,还要罚500块。要是内容被转发到小区群、朋友圈,造成整个社区恐慌,更可能触犯“编造虚假信息罪”。
其实最该警醒的,是AI的“真实感”已经模糊了“玩笑”和“麻烦”的边界。12岁的孩子可能觉得“这图好玩”,但家长没意识到:当AI能复制你家的每一个细节时,一句“玩笑”可能让整个小区的邻居熬夜查监控,让民警凌晨三点上门,让远在外地的家人急得买高铁票往回赶。
昨天我刷短视频平台,还能看到“教你用AI整蛊爸妈”的教程,底下评论里有人说“我也想整我妈,看她急得跳脚的样子”。想跟这些孩子说一句:AI不是玩具——它能生成“像真的一样”的图,也能生成“像麻烦一样”的后果。你以为的“玩笑”,可能变成民警的连夜出警,变成邻居的担惊受怕,甚至变成自己的“拘留记录”。
AI时代的“玩笑”,得有个“边界”——别让你的“好玩”,变成别人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