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晚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当《歌唱祖国》的旋律裹着粤港澳三地的海风飘起来时,看台上一位金发嘉宾的掌声比身边人更用力——她是刚上任5个月的国际奥委会考文垂。这是这位“奥运五金王”6月接过国际奥委会权杖后,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而她访华的“第一行程”,既不是北京的奥运遗产场馆,也不是上海的体育产业园区,而是第十五届全运会的开幕式现场。

“我想看看,中国最接地气的体育盛会是什么样子。”考文垂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场让她特意“赶早”的全运会,确实有点“不一样”:它是全国运动会历史上第一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34个竞技大项里混着23个群众赛事——既有奥运冠军争夺的田径跑道,也有社区阿姨组队参加的广场舞赛场;既有香港运动员擅长的帆船项目,也有澳门非遗传承人的武术表演。当舞台上的无人机拼成“港珠澳大桥”的轮廓时,考文垂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这不是一场单纯的体育开幕式,是三地文化、科技和体育的‘化学反应’。”

更让她意外的,是现场观众的“代入感”。看台上有从深圳赶来的体育迷,举着“粤港澳合体,全运更燃”的牌子;有从香港坐高铁来的老人,指着舞台上的醒狮说“这是我小时候在庙会上见过的样子”;还有来自广州的小学生,拽着妈衣角问“那个滑滑板的哥哥是不是也参加过我们学校的运动会?”——这些细节,都被考文垂记在了笔记本上:“体育的力量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当一个盛会能让7岁的孩子和70岁的老人都找到共鸣,它就已经赢了。”

“中国是国际体坛真正的强国。”采访末尾,考文垂用这句话总结了她的感受。对她来说,这场全运会不是“参观任务”,而是“观察窗口”:从开幕式上“汉服+AR”的创意,到赛场上“00后”运动员的冲劲,再到看台上“粤港澳一家亲”的欢呼,都在印证她的判断——体育强国不是靠金牌堆出来的,是靠“人人都能参与”的生态,是靠“地域文化能融合”的活力,是靠“科技和传统能对话”的智慧。

接下来的几天,考文垂还要去内蒙古看马术基地,到浙江走基层体育公园,在北京和中国奥委会谈未来合作。但她总说,“全运会开幕式的那晚,已经给了我最生动的答案”。对这位国际奥委会的“新掌门”而言,看一场全运会,其实是在看中国体育的“根”——它扎在粤港澳的泥土里,扎在普通人的生活里,扎在文化传承的血脉里。而这,或许就是体育最动人的模样:不是站在金字塔尖的光芒,而是洒进每一个角落的温度。

当考文垂离开体育场时,门口的志愿者递给他一个全运会纪念章,上面刻着“粤港澳同心”的字样。她把纪念章别在胸前,笑着说:“下次来中国,我还要来看这样的全运会——因为这里,有体育最本真的力量。”